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公共环境与材料雕塑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9-08-15 浏览:

 导言

    历史走到现在,自唐代之后,中国再一度把国门向世界开放,这种开放给中国的艺术带来新生,西方艺术思潮迅速覆盖全国,给封闭长久的中国艺术界带来新鲜空气而振兴激活。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新潮美术的出现及发展是对西方艺术思潮借鉴和挪用的话,那么进入九十年代开始“是否”已逐渐向着重建本土文化和语境的一种转移呢?一直受限于西方艺术体制和后殖民文化背景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面临的关键又“是否”重新认识艺术的本民族化?这就是在这种开放背后,同时带进来的西方文化糟粕方面,以致丧失了国家的文化迷失,丧失自我,导致有众多的艺术家带着自卑的心理情绪,崇洋媚外,把自己的灵魂与西方文明放置在一起。如果说二十世纪是科技的世纪的话,二十一世纪将是文化的世纪,对人性的关照或许将成为这个世纪的终极关怀,在人类生存环境中艺术便是对人性关照的一个具体体现。人性的回归对人本身的认识成为艺术思考的核心,这个核心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已成为人们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基本出发点。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艺术美化生活的使命被挖掘,陶瓷这个标志着一种新颖形式和现代趣味的特定涵义,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们所认可和欢迎。人们对陶瓷的审美情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民族情结,它对于致力于民族艺术研究、实践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中华民族自古对艺术的品位就有很好的鉴赏标准,它要求艺术不仅反映现实还要表现想象和空间。同时陶瓷作品不仅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把哲学和艺术紧密地联系起来。当然在各民族精神文化中,哲学和艺术具有特殊的地位。哲学是文化的精神基石,而艺术则是文化的精神花朵,东西方文明的显著差异,首先是体现在哲学与艺术中的两个范畴中,原理与表现均有深刻的差别。而陶瓷雕塑理论的建构,应当与具体的实践及现实相对应。对于陶瓷雕塑理论的探讨将是一大课题,它关乎着民族文化与深层认识和剖析,关系着高等教育中的深刻认识。

    陶瓷是一个极其富有内涵的概念名称,它既包括“传统”又包括“现代”,传统指向的实用为目的陶瓷艺术品,它在时间上几乎包涵了全部中国陶瓷史。现代指向本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以艺术表现形式为主流的形式,如陶瓷雕塑、建筑陶瓷、工业陶瓷,包括一些观念及装置的陶瓷形式。它的目的在理论上讲,就是赋予陶瓷材料全新的艺术意义。美国著名现代陶艺家温·黑格比曾说:“陶瓷,联系了人、自然、社会三大领域。而以人、自然、社会为背景的许多学科,当然也就和陶瓷有相当的关联性。”这里的人、自然、社会从多角度来审视无不在空间和环境上均是一种互动和不可或缺的,陶瓷雕塑介入公共环境以怎样的姿态来参与这种思考,将要成为二十一世纪从事这方面研究的雕塑家思考的新课题。

正文

一. 公共环境中陶瓷材料

    公共环境中陶瓷材料的出现是建立在公共意识形式中的延伸,材料越来越多元化及材料自身的因素,美感为出发点的。

    陶瓷雕塑悄悄地走进现代艺术殿堂,以它蹒跚的步履而变成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存在着。陶瓷是为数不多的艺术形式在发展中没有间断性的文化现象,它的不间断主要是它本身承载了太深厚的文化内涵,历史使命感。中华上下五千年,自从有人类以来,他的历史使命便自然地突出呈现出来了,每一个年代,每一段历史都与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脉相联,它记载了历史上最闪光的点也记载着历史上最屈辱的面,背负着历朝历代的更替,承担着历代文化转变所带出的再生与蜕变,并且能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为一个个时代做出的辉煌,起着沉重的奠基与贡献。

    在中国古代,各种材料的出现首先建立在了宗教的意义上,它的建立完全是君主帝皇谋取愚民为目的,而随着宗教日益强大相应派生出的艺术形式,也就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种浓烈的色彩日夜维护着他们的皇权霸业,无论在何时,他们的宗教政治利益都会从公共意识中,公共艺术形式中传递给了每个人,而这种公共艺术形式恰巧是政治、权利、宗教思想等综合思想的延伸,因为政治宗教的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艺术形式正好是愚民主义行使形而下的最佳工具,祭祀的,纪念碑似的这些艺术形式是犹如一声惊雷之后矗在天地间的话,其实这种认识就不太确切了,它是因袭了祭祀政治的,纪念碑似的,园林式的,西方古典挪移式的演变之后而逐渐成熟起来的。越来越独立的成长壮大了,已演变到今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为止。

    陶瓷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就已经形成了它自身的朴素的、博大的、备具文化现象的艺术形式,比较熟悉的如秦兵马俑、汉俑、九龙壁等艺术形式,这些形式的出现没有一项不是和祭祀、政治、纪念碑与园林式功用扯上关系。在这一点上古人们要比现代人做得更早,很可能他们能够忘却的东西很少或者说没有,他们的作风几乎就接近这种令人向往的简洁朴素;而现代艺术家,在他们能够看见事物的真实之前,被迫要去揭开时代的风尚借以遮住这种真实的面纱。同样羁绊于桎梏之中并为自己的本能所污染的,是艺术家们在都市生存边缘的拥挤社区的浮渣中所发现的那些人,他们以他们的原始野蛮的生命力激发艺术家的创作。

    环境艺术较之其他门类的艺术,它有着很综合的一面,从土木方面它有力学,建筑学为依据,综合美学原理,共同构建了环境。从美学方面,它扩大了艺术领域的空间关系,引伸了艺术空间意义,为艺术摆脱架上,室内沉闷的艺术形式感做出积极的应用;从雕塑方面,为更多的雕塑家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证明了众多雕塑家存在的价值,提供了更多雕塑家对雕塑思维模式与回答,建立起了众多艺术形态向共同建设的桥梁。不难看出,公共环境艺术走至今日已是一门非常综合立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其中最突出的是材料的美感日益突显而出,如今人们对材料的感知及其对材料渴望开发,以及人们对各种材料的认同感都鼓舞了从事公共环境艺术创造者们。以前对环境艺术中材料的认识和采用主要来自石头,铜,而现在对不锈钢、铁、陶等各种现成品材料都极尽开发利用。尤其现在人们对陶的认知,不仅仅局限在了日用功能上,而且对人们生存带来的环保意识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加上对陶这种材料的可塑角度来审视,无疑开阔了雕塑家开拓材料空间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陶瓷材料在公共环境的发展

    目前的公共环境中相应的陶瓷材料只是出现,但运用还不是很广泛,具有一定的陌生程度,可研究的空间也就更大更宽泛,它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下特征

    以陶瓷材料介入公共环境艺术并不是今天雕塑家们拓展材料应用的结果。早在我国清代,以陶的形式进入公共环境领域中的就有九龙壁的形式存在,这种形式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封建时期皇权霸业的统治需求,一方面满足了统治者们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高于精神的实体存在形式统一他们的精神,合二为一的存在于精神与物质结合体现,九龙壁的出现也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纪念碑与园林式的早期雏形,它在考虑了精神统治之后,它的形式存在要与整体的环境,建筑情况互相谐调,也许这就是中国比较早的环境意识,再者就是这种材料的特殊性了,九龙壁是琉璃陶的工艺制作而成的,由如前所说,中国的制陶史是史前文明的延续。在中国烧造陶瓷几千年的经验积累,这种积累首先是工艺手段上的,实践经验告诉了先民众多的知识,因此这种材料的艺术形式在那个时代产生并不突然或奇特。在近现代法国艺术家米罗运用了同一种手法在巴黎创作了以陶瓷作为材料而非常近似九龙壁的艺术形式,米罗对这种材料的运用和九龙壁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这个不重要,只不过这种形式足够让现代的艺术家值得去思考和参考的。然而,时至今日,由于这种材料被认识的程度,所带来的是大都利用这种材料的神秘性和不可预知性而派生出的商业行为。

2.伴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毋庸质疑,各种材料的艺术行为都在为商业行为带来更多的商机,这二者在现在社会已是不可分割的兄弟关系。回顾五六十年代,环境艺术纯粹是彻底的纪念碑模式,材料间置换的程度也极其淡泊。现在社会中,这两者的关系不仅微妙,而且不可分割,艺术和商业变得模糊起来,成功的艺术家往往也是摄取商业利益最佳受益者。这时,从商业行为看,艺术依附看商业为人们构建更多美的艺术品,从艺术行为看,没有商业的切入和支持,众多的创作将无法得以实现。于是,这对孪生的兄弟在现当代社会里扮演着一唱一和的二人转角色,二者之间不可分割,谁离开了谁都将残缺不齐。如果是纯粹的商业介入,一切为商业的利益为终极目的的话,这些艺术将会时而地偏离轨迹,游离而出,这样又将势必唤起一部分艺术家的关怀和忧虑,通过这些艺术家的呐喊和拨乱反正,便也唤醒了政府对此事的干涉,因为政府的涉入,艺术行为便重新得到了振兴。所以象“99南风古灶的千年之烧”便由此脱颖而出。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千年之烧并不象夜空划过的流星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恰恰相反,由此而带出的艺术行为各地象雨后春笋一般,逐渐得到关怀和培育。千年之烧的行为如果说是触动了这一行为延续的爆发点,还不如说在这散兵游勇,零散状态中集结了一批有良知的艺术家的一次集体创作活动,然后把这种创作结果移至室外,最后作为景点加以保留,保护。由于陶瓷这种媒介可以广及到民族情节和民族声誉,先民们创造出的这种文化现象远涉重洋在他国,他乡均倍受重视,视中国先民所创造的璀璨文化为骄傲,对一方神土顶礼膜拜,正由于这种自信和崛起赶上中国文化全面坍塌的时候,完成可他们各自的历史使命。在日本韩国到美国,重视陶瓷的程度和由这种材料完成的艺术形式令我们惊讶。然而,把陶瓷离开工作台,移至公共环境中他们的精神与革命性也是很彻底的。

三.陶瓷雕塑与公共环境

1.陶瓷雕塑调和了工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陶瓷雕塑介入环境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建立在陶瓷这种特殊的工艺制作上的一门设计学科。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建立在自然环境美之外,并结合了自然环境美,为人对美的精神要求所引导,进行着的艺术创造活动。这种艺术创造活动涵盖了特定工艺流程,烧制、彩绘与各种烧成手段及异质同构,借助其他材料的美感,通过视觉及其他综合感受,造成一种身临其境,人与材料共融的艺术空间。这种艺术创造强调创作者懂得环境,了解环境,强调空间氛围的艺术感受,强调人与材料的亲和力,重视实体,尊重创作开始与环境建构一气呵成。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还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以现存建筑学、力学、美学为原理,指导着创造理想生存空间为原创造力,进一步创造环境应与多种材料结合为前提条件,创造更佳的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地建设,潜心地研究。公共环境中陶瓷雕塑本着以原有或再有或将有自然环境为出发点,结合现有的科技手段与艺术创造活动来协调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互动着这三者关系,使其达到三位一体的最佳状态。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设计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不仅包括了空间实体形态的安置营造,具备了其他雕塑形式的共性,还具备了人与材料之间的亲和关系,反朴归真的材料情结,并且更重视人在时间状态下的行为调节。

    进入现代社会,信息加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互相移植,互相媾和,国际上多元形式趋于大同,和谐的艺术模式在这个大同时代并没有国界之分。尽管陶艺这一“中国”现象经过繁荣、衰退、再繁荣的苦难历程走到今日,经过痛苦磨合,经过东西方文化互相交媾后,产生出了现代陶艺的新面貌,至于这个中国“古老”的新生儿健康状况如何,一方面我们积极努力去研究,开拓,一方面尽全部营养去培养使其成长。

    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涵盖了几乎所有传统意义上的工艺过程,不可省略的复杂工艺过程中又必须渗透到其他雕塑形式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它的意义由此变为双重意义,于是在这个领域中,它的设计意义自然变得比较综合,这是其一。其二,它还面临着建筑自然环境的空间存在形式以陶瓷为媒介,综合立体地思考着多个环节所带来的严峻考验。由此可以得出,公共环境中的陶瓷雕塑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给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提出更好的思考命题,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又给陶瓷这种古老而又生机的材料带来更为广阔的天地。

2.陶瓷雕塑的人文环境

    如果说雕塑形式在环境里关怀着人性,关怀着现代社会人的思考的话,那么,介入陶瓷这种材料与雕塑形式则更多地从人文角度出发,更多的是通过陶瓷这种媒体传达出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怀。首先,陶瓷这种材料承载了很深厚的历史使命,从中传递出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种精神背后有很深厚的文化积淀层相互辉映着,折射出材料与环境的审美意义。由于陶瓷材料的这种即古老又新生的特殊品质,具备了人性中最具朴实,最具人生情怀的特殊品质外,还具备着支撑中国五千年璀璨文明历史,传承了璀璨的中国文化。从材料的本身品质来讲,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陶瓷材料由于地域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也不一样,南、北、东、西的地理结构不同,自然也就丰富了材料的多元性,除了材料本身具备多元的品质以外,赋予了更多更广的人文品质,这种人文品质随着历史不断演变而演变。因为时代的变迁,陶瓷担负起了各个时代文化变迁的主流,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不能回避和省略的。除去材料的多元性以外,中国文化现象,美学理念与陶瓷的结合更加突出了这一材料的宽泛性,从造型到装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突出的人们品格。因为这种材料的悠久性,永恒性,对这种材料的开发利用,通过几千年的努力,发明创造出无数多的装饰方法,对各种颜料方面的研究也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探索,从造型方面来说不但变化无穷,而且和装饰方面一样均形成了明显的时代风格。人最容易也最愿意亲近的水、土、火是陶瓷中的灵魂,陶瓷有了这几元素,也就变得更有灵性。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水、土以与人的息息相关是不可分割的,她们与人类的生存相互依恋着,互动着。从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精神需求,因而艺术对材料的拓展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这个领域中来。大量的生活需求品与陶瓷材料的艺术品共生共存着,这就让这种材料共性更多地让人所,与更容易理解。由于陶瓷本身具备朴素的亲和系数和火对此产生不安定因素,因此各种各样的变化与材料本身的多样性来讲,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均有不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