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昆明城市雕塑的历史与现状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8-15 浏览:

昆明早期的公共雕塑多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现代意义的“城市雕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就成立于城市的公共场所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把古代的某些宗教雕塑视为“城市雕塑”的雏形。从这个意义上讲,昆明的城市雕塑源远流长。从公元765年始建拓东城(昆明城前身)起城内就广修寺院,其中当多有佛教造像。昆明城内至今犹有遗迹可考的古代雕塑多为宗教或祥瑞动物的雕塑。如南诏时修建的慧光寺塔[1]塔顶四角立有铜质“金鸡”(图1),为佛经中所说的大鹏“伽楼罗”,用以震慑水怪。还如至今犹存宋代大理国时期的地藏寺经幢[2](图2),整个幢身层次分明地雕满佛教密宗的佛、菩萨、天王、力士、鬼奴及地藏储神像共300尊。此外在贡院考棚东舍前[3]的明代石獬豸(独角兽)(图3),盘龙江畔的清代镇河铜犴[4](图4)等都是古代昆明遗留下来的雕塑。有意思的是,到了今天,这些古代遗留下来的公共造像多已失去了往日的巫术和宗教功能,在性质上实际转变成了“城市雕塑”。昆明雕塑哪家好?昆明雕塑,认准龙居雕塑,我们专业从事昆明雕塑设计,是一家优秀的昆明雕塑厂家,在昆明有着良好的口碑。下面龙居雕塑和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昆明城市雕塑的历史与现状,其实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昆明的雕塑还是比较多的,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中华民国时,当时的政府和士绅曾经建立纪念性的人物雕像,这当是昆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的开始。其中较为重要的是1915年于昆明南门外的金碧公园所立的杨振鸿[5]铜像,大约与杨振鸿铜像同时期立于忠烈祠(现连云宾馆)的黄毓英[6]铜像,以及1937年7月10日在大观楼设立的唐继尧戎装骑马铜像(图5,意大利雕塑家作品)。另外1933年建成的唐继尧墓园[7]中的石人、石马,以及墓顶的汉白玉地球石雕与三只铜制鎏金的展翅雄鹰所组成的“地球飞鹰”也可以被视为“城市雕塑”。可惜这些雕塑均毁于20世纪50年代。

 

云南师范大学内的“一二?一烈士墓”的山墙上有1946年左右雕刻的浅浮雕《自由女神像》(图6),政治意义不言而喻,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争取自由、民主的象征。这件珍贵的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后曾被敲残,前几年又用水泥进行了修补,总算是被不无遗憾地保留了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居于昆明的杰出雕塑家廖新学、袁晓岑等先生都有优秀的架上雕塑诞生,但是城市雕塑发展迟缓。廖新学曾设想在近日公园建立表现“人民大团结”的群雕,在西山雕刻表现新时代题材的雕塑群石窟,可惜均未实现。那个时期,昆明东风广场、农展馆和多个大学中立有全国到处可见的毛泽东雕像,至90年代只有昆明理工大学内的留存了下来,在2000年前后这座昆明最后的文革版毛泽东像也终于未逃脱被拆除的命运。

 

改革开放以来,自觉地与城市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相配合的城市雕塑如雨后春笋地大量涌现,其中有一些颇为杰出的典范作品。如主题性的城市雕塑有张元真(廖新学弟子)的《园丁》(图7,1980年作,立于云南师范大学),戴广文、张元真的《聂耳纪念像》(1984年作,次年立于昆明远郊聂耳墓),程树人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图8,1985年作,立于翠湖公园)。这一时期需要特别一提的是朱祖德、汤佩铭、余世德、张志禹等人于1984年集体创作的《春城圆舞曲》(又名《民族大团结》),这一作品是六个表演舞蹈的少数民族人物的群像,造型上采用了抽象、变形的手法;总体上的环形设计不仅富含“团结”的寓意,而且还能与所陈列的道路环岛空间配合,是一件设计佳作,可惜因为城市规划被拆除,今天只在海埂公园西门附近留下了一件复制品(图9)。

 

在80年代,雕塑家们开始了多样风格的探索,这些探索呈现在城市雕塑中则延迟到了90年代,到了今天最终形成了昆明城市雕塑老城区与新城区分立,老城区三大区域、三条线路和其他一些较小分布点的分布主格局。我们还需要就这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简要说明。

 

三大区域指的是翠湖及与其毗邻的高校区域、市中心区域、官南立交桥—国际会展中心—宝海公园—巫家坝机场区域。

 

翠湖是昆明老城内的著名风景区,与其毗邻的诸高校是云南省文化教育重地,历史比较悠久。这一地域昆明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也较早地注意到以城市雕塑来美化环境,所以现存较早的城市雕塑大都集中在这一区域。

 

作为昆明老城中心地带的风景区域,翠湖公园在80年代就有了前文提到的一批品质相对优秀的雕塑陈列,后来又增设了一些雕塑。比如为纪念与澳大利亚结为“友好城市”的《和平、友谊、发展》(图10),1998年竖立了张志禹所作的景观性雕塑《同在一片蓝天下》(图11,被管理部门改名为《翔》),2006年在“翠湖会”前竖立了王广义的《唯物主义者》(图12),这是一个带有反讽和诙谐意味的“后现代”之作。2006年在翠湖公园落成了《喂鸥老人》(图13,夏维等作),这一雕像是市民捐款为纪念节衣缩食以喂养海鸥的吴庆恒老人(1924—1995)而树立的。

紧邻翠湖公园的云南大学里,1993年在至公堂前竖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图14),在龙门道翻刻了前文所说的明代石獬豸的石雕,在靠近一二一大街的校园路旁还有表现男女学生读书的《旧院读松》。越过一二一大街,云南师范大学里,在校门附近,除了前面提到的张元真的《园丁》,还有《师道》(图15)、《闻一多像》(图16);在西南联大旧址里,入口处有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的纪念像(图17),后面是《一二?一浮雕纪念墙》(图18)等作品。在麻园的原云南艺术学院有张志禹的《超越》(图19,1990年作,获第二届中国体育美展特等奖)、袁熙坤(袁晓岑之子)的《陈纳德像》(图20)、《谢甫琴科像》(图21)等作品。另外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学院内都有一些质量不太高的雕塑作品的存在。

 

市中心区域是昆明市经济的中心,在90年代以前雕塑并不算多,但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意识成熟以后,这一区域竖立了一批雕像,主要集中于东风广场、茶花公园、南屏步行街、东西寺塔步行街和警星公园等地点。

 

市中心区域在1993年即于护国路与东风路交汇处竖立了一座剑形的《护国纪念碑》(图22)。在东风广场上树有《图腾柱》、《昆明市双拥模范城纪念碑》(1993年立)、赵晓参的《金碧辉煌》等雕塑,但是东风广场最近在进行全面的重建,不知这些雕塑是否还存在。东风广场附近的茶花公园里有《戏水》和《园丁》(图23)雕像。

 

随着城市建设和人们审美水平的发展,在东西寺塔步行街和南屏街出现了以民俗为主题的雕塑群。东西寺塔步行街的雕塑群树立于2002年8月,陈长伟、夏维所作的《马帮》(图24,2001年作),张吉洪所作的《下棋》(图25,2001作),杨小波所作的《补碗》(图26,2001作),陈龙生所作的《更夫》(图27,2001年作),梁涛、李加清所作的《贩妇》(图28)。南屏步行街的雕塑群均立于2005年1月,其中有夏维的《南屏街一号》(图29),郁川的《叫卖》(图30),还有陈龙生的《跳海牌》(图31),陈龙生创稿、张吉洪与彭智仁泥塑的《挑水》(图32),夏维创稿、陈长伟泥塑的《照相》(图33)——这是一个成功的互动型雕塑,还有张吉洪的《雕花八椅》、杨远冰的《遛鸟》等等。这两处雕塑群质量较高,富有历史与人文内涵,与街景融合得较为成功,可以说是昆明城市雕塑的代表作。

 

至于市中心区域的其他地点,在抗战胜利堂公园,于1995年建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有“红军过云南”等主题内容的浮雕(图34)。在警星公园,有一组成立于2005年3月宣扬“警民情”的主题性雕塑,其中有圆雕《忠诚卫士》、《过马路》(图35)、《危情时刻》(图36,郁川作于2005年)、《心愿》和浮雕《风采》等,这组雕塑因为过于写实而不能称为佳作。在警星公园旁边,(老)云南省博物馆外陈列着由著名青铜器《牛虎铜案》放大而成的雕塑(图37)。

 

昆明火车站—国际会展中心—巫家坝机场区域的雕塑主要分布于官南立交桥、昆明火车站、福德立交桥、国际会展中心、宝海公园、官渡广场和巫家坝机场。由于毗邻昆明交通集散地,所以这一带雕塑也较为集中。其中官南立交桥于2005年6月树立起“昆明交通历程群雕”,以纪念从古代驿路到滇缅公路再到现代交通的云南交通发展历程。有浮雕墙《滇云道路歌》(图38),圆雕有曹晖的《开山劈路》、张吉洪的《背夫》(图39)、作者不详的《救护》(图40)等,其中杨远冰的《六百里加急》(图41)是一匹马从柱中穿越而出,颇具创意地表现了信使催马飞奔的形象。这组城市雕塑是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佳作,遗憾的是周围环境杂乱,影响了陈列效果。巫家坝机场曾是进出昆明的航空港口,在机场交通岛竖立着雕有《云南风情浮雕柱》(图42)。在民航路有浮雕《一起走过的日子》,内容是美国“飞虎队”入驻昆明帮助中国抗战的历史。这一区域其余地点的雕塑水准则多数欠佳,包括昆明火车站的《奔牛》(图43)、官渡广场的《东骧神骏》(图44,立于1993年,该雕塑名字来自的清代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宝海公园展现地方文化的一组石刻浮雕、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的不少商业广告性质的雕像等等。

 

“三条线路”是穿金路到世博园和金殿、大观路到大观公园、滇池路到海埂公园和民族村。世博园、大观公园、海埂公园均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举办过一些大型的国际国内活动,所以这几个地方和通向这几个地方的沿线存在着城市雕塑和雕塑群。

 

穿金路到世博园、金殿一带留下的雕塑大多产生于90年代末,大部分质量不能称高,如世博园中的《世博会吉祥物》(图45)、《世纪宝鼎》等。但是世博园中也有少量如袁晓岑先生所作的《双孔雀》那样的优秀作品。

 

在滇池路到海埂公园、民族村和袁晓岑艺术园一线,滇池路上有些创意不错、造型一般的“民族乐器”雕塑系列(图46)。海埂公园里有前文介绍过的《春城圆舞曲》(作于1984年)的复制品。在艺术上需要特别认真对待的是“袁晓岑艺术园”所陈列的袁晓岑的雕塑作品,每一件都非常精彩,如《驴背沉思》(图47,1981年作)、《吉祥永驻》(图48,2000年铸)、《牧归》(图49,1961年创作,2004年铸)、《庆丰收》(1953年作)、《祖国颂》(1963年作)、《母子》等等。

 

沿着大观河向大观公园行进,在环西桥附近立有《捕鱼人》(图50)[8](云南艺术学院设计),这是一件动态有力的作品。大观公园内有一批风格多样、质量普遍较高的现代雕塑作品,原因是2005年在大观公园曾举办过一次“国际雕塑展览”。其中有张亚西的《女人》、张海军的《梦》(图51),陶宜妮的《爱的主题》(图52)、SushillSakhuja的《印度风景》(图53)、AlakRoy的《五大洲》(图54)、HienNguyende的《第一》、张仲夏的《渔》、陈长伟的《圆?融》(图55)、魏小明的《女人》(图56)、毛旭辉的《剪刀》、JavierAstorga的《在公园里奔跑的女儿》(图57)等等。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昆明市还分布着一些比较零散的城市雕塑,如位于人民西路和昆瑞路交汇处的《滇缅公路纪念碑》(2004年,陈龙生,夏维等创作)、白龙路白龙小区杨丽云所作的《家园》等。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立意或者造型欠佳,又或者是和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城市雕塑。

 

昆明新城因为历史较短,所以雕塑还较少。其中大学城区域的云南艺术学院校园门口陈列着袁晓岑的《伯乐相马》(铸于2002年),音乐学院和戏剧学院之间的戴广文、张元真的《聂耳胸像》(截取1984年《聂耳纪念像》部分而成)和张志禹的《金花》[9],陈列效果都较好;美术学院大楼附近,2014年新近沿路陈列了教师的雕塑作品,个体品质高但挨个罗列,显得缺少趣味,除了前面介绍过的《下棋》、《马帮》等,还有颜黎霞的《打饭》(图58,作于2000年)、李文浩的《生长》(图59,作于2004年)等。大学城的其他高校里,云南师范大学红烛广场有《闻一多像》,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有《姜亮夫像》,等等。

 

在新城范围内,新亚洲体育城广场有《接力》(图60)和其他“运动主题”的群雕(图61);附近的新亚洲体育城居民小区内也有一批“运动”主题的铸铜雕塑,质量都尚可,但是多为人所砸坏、盗走。南亚风情园有与建筑相配合的南亚风格雕塑(图62)等等。

 

从民国时期的纪念性雕塑,再到今天虽多种功能、多样风格并存但以昆明市历史文化主题雕塑为主的局面,昆明城市雕塑总体上在缓慢成长。城市雕塑注定要和整个城市的总体建设相配合,昆明市的城市雕塑总体上显得缺乏规划,也缺少让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性城市雕塑。昆明理工大学的李荣华在其2006年硕士论文《昆明市城市雕塑现状与发展研究》里曾经提出的“一江、一环、四线、六心、一片区、多点”的规划方案,虽然仍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因为呈贡新城的建设、大学和机场搬迁等问题,需要另做全盘规划。